來源:日經中文網
“石油時代的終結”正拉開序幕。通過環境對策重振因新型冠狀疫情擴大而遭受打擊的經濟的“綠色復蘇(Green Recovery)”應運而生,且正在波及世界各地。從化石燃料轉向可再生能源、燃油車過度到純電動汽車(EV)的趨勢或將加強。
“石油消費或將無法回到新冠危機前的水平”,英國大型石油企業英國石油(BP)在9月14日發布的報告書中這樣預測。美國彭博社報道稱,這是歐美的國際石油資本首次承認石油需求的增加將終結。恰好也是在同一天,期待石油時代永遠持續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迎來成立60周年。
除了到2050年石油消費將比2018年減半的預期之外,英國石油還設想了減少8成的事態。同時稱即便在保守的情況下,今后20年也將基本持平。
在此之前的8月底,美國股市出現了歷史性的一幕。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被美國代表性的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指數剔除出成份股。取而代之的是涉足客戶信息軟件開發的股票。埃克森美孚在大蕭條前的1928年被納入,引領了石油時代。埃克森美孚被剔除等同于市場認為該公司已并非代表美國增長的企業。
在象征著“去碳化”和“數字化”的這一事件的背后,石油企業的很多業務存在變為“擱淺資產”的風險。有預測認為,隨著可再生能源和純電動汽車的普及、氫能的充分利用,石油產業遲早將陷入停滯。世界的養老金基金已開始從石油企業撤走投資資金。
倡導到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實質上減為零這一目標的歐盟(EU)將加強去碳化措施。自2021年起,將使用7個財年預算(總額1.82萬億歐元)中的3成,以氣候變化對策為推動力,加快新冠疫情后的復興。在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也主張如果在總統競選中獲勝,將展開2萬億美元的環境投資。與加速的數字技術融合的能源轉型也浮現出一個人們不愿相信的真相。
“中國在用于純電動汽車電池的礦物資源方面掌握著支配性作用”,在歐洲調查公司基準礦物情報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5月召開的在線會議上,專家這樣表示。代表性例子是鎳和鈷。據稱,中國掌握了兩種礦物資源供應鏈的3分之2。
美國外交雜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報道稱,中國具有影響力的礦物資源很多。比如,掌握用于純電動汽車的稀土的80%、鋰的59%的供貨。在光伏面板領域,中國掌握鎵的94%、用于風力發電渦輪機的石墨的70%,釩也達到56%。在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領域,中國的礦物資源份額也很高。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為實現經濟增長而轉向改革開放的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1980年代將稀土定位為戰略資源。中國在全世界收購權益。建立了覆蓋礦石的生產、冶煉和產品加工的體制。如今不僅是礦物資源。在純電動汽車電池、光伏面板和風力發電的風車領域,都有中國企業躋身前列。
歐盟在9月上旬發布的計劃中,決定針對重要礦物資源重新構建區域內企業參加的供應鏈。建立歐洲企業和政府機構參與的“原材料聯盟”,在歐洲內全面涉足從勘探、開采到利用以及回收再利用。
據歐盟預測,推廣純電動汽車和風力發電所需的鋰的區域內需求到2050年將達到60倍,鈷將增至15倍。如果與中國的關系惡化,供給陷入停滯的風險被提及。歐盟委員會工業專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強調“要變得更強和可持續”,將降低依賴區域外的風險。
另外,法國記者紀堯姆·皮特隆(Guillaume Pitron)在其著作《稀有金屬之戰:能源轉型和數字化的陰暗面》(The Rare Metals War: The Dark Side of Energy Transition and
Digitalisation)中指出了稀有金屬開采導致的環境問題。最近,英國《金融時報(FT)》針對用于純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的鎳報道稱,中國企業參與的印度尼西亞的開采現場排放的廢棄物進入海洋,對相關海域的珊瑚礁的影響引發擔憂。日本2018年發布的《能源基本計劃》提出,在2030年度的電力來源構成中,將可再生能源比率提高至22~24%,比2016年度提高7~9個百分點。礦物資源的自給率從50%提高至80%。有分析認為,在2021年發布的新基本計劃中,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將提高,針對礦物資源的對策或許也將被要求進行強化。